论坛风格切换
  • 4259阅读
  • 0回复

《新翻羽调绿腰》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离线benson9002
 

发帖
242
银子
2086
威望
492
贡献值
810
好评度
80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2007-07-04
— 本帖被 青楼梦好 从 ※〖音乐·电脑区〗※ 移动到本区(2009-11-07) —
`_;VD?")*l  
An e.sS  
X>#!s Lt  
? N|B,F  
P:")Qb2  
FFNv'\)  
Uv06f+P(  
乐曲介绍 v* nX  
+FoR;v)z=F  
杨洁明根据唐诗中关于《绿腰》的描述而创作,乐曲清丽委婉,优美流畅,颇具古风。 >#RXYDd  
J 8"Cw<=O  
IRZ?'Im  
  新翻羽调绿腰:琵琶独奏曲,《绿腰》为唐代著名歌舞大曲,属“软舞”类。据传唐贞元年间,乐乙进新曲。音乐清丽委婉,德宗十分喜爱,但又嫌其太长,命乐乙录其紧要精彩处演奏,故称《录要》,后亦称《绿腰》、《六么》,现已失传。1982年底陕西省歌舞团创作大型歌舞《仿唐乐舞》时,杨洁明根据唐诗中关于《绿腰》的描述,谱写了琵琶独奏《新翻羽调绿腰》,优美流畅,颇具古风。  =y/VrF.bV  
  全曲有五个段落,结构上又可分为类似唐大曲的三个部分:散序(①散序多拢捻);中序(②轻盈绿腰舞;③慢态不能穷;④婉如游龙举);破(⑤繁姿曲向终)。五段小标题除第一段取自元稹《琵琶歌》外,其余皆取自李群玉诗《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》。乐曲以变奏和展衍相结合的手法写成。 AdtAc$@xK  
p&L`C |0  
  第一段为自由舒展的散板,节奏由慢而快,具有“散序”的特点。二、三、四段为“中序”,即乐曲主体。其中第二段是主题的呈示,节奏平稳,音调带有江南风格,轻歌曼舞,柔美抒情,表现了舞女轻盈的舞姿;第三段渐快,对比强烈,摭分指法的运用与西域异族音调的融入,使音乐十分丰富生动,展现了变化万千的优美舞姿;第四段用勾轮、摇指等手法奏出,表现舞女穿行时翩若惊鸿,宛如游龙的情景。第五段为全曲的高潮“破”,也称“花十八”,主题作了较大的变动并加花演奏,音乐在琵琶宽广的音区中跌宕起伏,由慢渐快,强烈的扫拂指法,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及节拍的灵活变换,把全曲推向高潮。 h.6yI  
5[|MO.CB$  
m"!!)  
  全曲以羽调式为中心,并运用了清乐、雅乐及燕乐的音阶特点。此曲在1983年亚洲第六届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节目,并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(民族器乐)评奖中获二等奖。  U9KnW]O%"  
;ml;{<jI  
5"[Qs|VjA6  
K6.*)7$#  
TY=BP!s  
gn? ~y`  
文曲武套琵琶行,金戈铁马入梦来, m*BtD-{  
Q b5AQf30  
梦回大唐飞歌时,十指错杂谱红腔, @])qw_  
av1*i3  
情归丝弦,源自音乐之力量, oh5fNx  
l*]L=rC  
{qm(Z+wcmb  
j_?U6$xi  
^L;`F  
 @GYM4T  
uSs~P%@6|  
琵琶 shlL(&Py  
琵琶幽怨语,弦冷暗年华 * SG0-_S  
泪润玲珑指,多情满地花 8yH) 8:w  
琵琶的内涵丰富,个性,适合浪迹天涯的艺人,适合一路风尘的人们,适合大漠孤烟,适合红尘中性情中人。 G!54 e  
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,琵是右手向前弹,琶是右手向后弹。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。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,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,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。琵琶音域广阔、演奏技巧繁多,具有丰富的表现力。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,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。 +x!V;H(  
~T')s-,l,:  
历史上的所谓琵琶,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,而是多种弹拨乐器,形状类似,大小有别,象现在的柳琴,月琴,阮等,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。其名“琵”、“琶”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。 SZCF db  
or u.a   
sY t8NsQ  
琵琶又称“批把”,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《释名·释乐器》:“批把本出于胡中,马上所鼓也。推手前曰批,引手却曰把,象其鼓时,因以为名也。”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,向前弹出称做批,向后挑进称做把;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“批把”。在古代,敲、击、弹、奏都称为鼓。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,因此为“马上所鼓也”。大约在魏晋时期,正式称为“琵琶”。 m#'2 3  
@^vVou_  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温馨提示:新注册账号只有回复帖子权限,回复5个帖子即可发表主贴。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