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风格切换
  • 3217阅读
  • 1回复

哀思与欢愉的节日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离线liangyouhua
 

发帖
2161
银子
40724
威望
304
贡献值
0
好评度
218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2008-04-04
— 本帖被 月下奇拉 从 ※〖贵港生活区〗※ 移动到本区(2008-04-04) —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清明:哀思与欢愉的节日 s[8M$YBf  
Yeg<MrS4D  
H<|}p Z  
 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,清明节可谓最具心理的张力了,因为它既送走了冬天又迎来了春日,既意味着结束又意味着开始,既引发哀思又带来欢愉。 7C'@g)@^/  
  本来清明只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。在我国古代,很早就积累了有关农事的天文和气象方面的知识。二十四节气中的二至(夏至和冬至)、二分(春分和秋分),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确定下来了。当时的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,到了秦汉之际,终于建构起包括清明在内的“二十四节气”。 `xx.,;S  
bVz<8b6h'-  
  从今天的科学的角度看,古人确立的这“二十四节气”,指的就是在一年之中,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时,不同的时间段内地球所处的不同的位置。在主要依靠肉眼观测天象的上古时代,这一成就非同小可!那么,在“清明”这一天,地球是处于什么位置呢?或者反过来问,地球绕太阳运行,处于什么位置时才叫“清明”呢?对此,古代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,早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。 wb9(aS4  
(W#CDw<ja  
  《淮南子·天文》中说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为清明。”在这里的“斗”,就是“北斗”。人们常爱以北斗作比喻,说北斗“星”如何如何;其实,称北斗为“星”并不准确。“北斗”不是一颗星,而是一个星座,它由七颗星组成。而这里所谓的“组成”,也就仅仅是把这七颗相邻近的星,用人们想象的虚线把它们联结起来而已。这想象中的连接线,颇似一个古人用来舀酒的斗形。“斗指乙”中“乙”是太乙星。北斗的斗柄部分由玉衡、开阳与摇光三颗星组成,摇光处于斗柄之末端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当摇光星对着太乙星时,这一天就叫“清明”。 &wlD`0v  
4L,wBce;,t  
  行文至此,对清明节所作的只是古代天文知识层面上的解释,还没有涉及民俗的问题,但对于了解作为民俗符号之一的清明节,这一解释无疑是需要的。那么,自然节气的清明是如何进入民俗文化之中的呢?要说清这个问题,就不得不涉及另外两个在历史上比之清明节更悠久的节日:寒食与上巳。 0 7Yak<+~  
ftpPrtaP  
  唐代诗人韩翃有诗云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;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(《寒食》)这首诗写得好。在此之所以说它好,不在于古人欣赏的后两句即对当时宫廷的暗讽,而是前两句对寒食节物候特征所作的生动描绘:春风拂柳,遍地花开,好一派明媚的光景!这种风光与清明节的风光很近似,因为在时间上寒食节仅比清明节早两天。 {d<XDx4`  
'yVe&5?  
  在寒食节,古人是禁绝一切生活中的烟火的,人们要以“寒食”的方式度过。南朝学者梁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说:“去冬节一百五日,即有疾风甚雨,谓之寒食。禁火三日,造饧大麦粥。”原来在禁止生火造饭的三天里,古人主要以喝事先煮好的冷粥果腹。 ~IYR&GEaUG  
yf&_l^!  
  然而为什么要“寒食”,而且奉之为节日重要事象呢?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,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解释认为,此举源于纪念晋国老臣介子推。介子推是春秋时期人,在晋国为臣,忠于公子重耳。当公子重耳在争夺王位中处于劣势,不得不流亡列国时,介子推曾因断粮,割股肉给重耳充饥。重耳后来获胜回国主政(即晋文公)。介子推并不因曾有恩于重耳而求高官厚禄,相反他带上老母亲归隐于绵山(今山西介休县东南),重耳力请他出山要重用他,但他不肯,重耳便用放火烧山的办法逼迫他出来,谁知他执意不从,竟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了。这之后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,改绵山为介山,并下令于介子推死亡之日,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。《后汉书·周举传》称:“太原一郡,旧俗以介子推焚骸,有龙忌之禁。至其亡月,咸言神灵不乐举火。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,莫敢烟爨。” ;.AMP$o`(Y  
D SX%SE)  
  上巳节的节期在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。《周礼·春官》中记载女巫的职责,有一句话说:“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。”东汉学者郑玄作注说: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。衅浴,谓以香熏草药沐浴。”由此可知,古代的上巳节是个除旧去秽,图新迎福的日子。作为一年开端的春节(新年)虽也有同样的寓意,但从自然条件看年头毕竟仍较寒冷,只有到了这时,和暖的、催生着万物的春天才真正来临。于是,人们在这一天除了洗涤发肤之外,还游赏春景,寻欢作乐。 &Y^4>y%  
cO]w*Hti  
  大书法家王羲之留下的著名碑帖《兰亭集序》就记载了此事:“暮春之初,会于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……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”“暮春”就是指夏历三月;“修禊”是一项在水滨游玩、沐浴,采摘香兰等草药以驱避邪祟的活动。魏晋以后,以三月上巳日为节的规定改为三月初三日。杜甫曾作诗云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为什么他要写水边丽人?原来是要写当时的民风民俗。过上巳节这一天,连久居家中的妇女也出门来到水边(诗中指长安的曲江边)洗涤身子并吃喝玩乐。正因为如此才有下面的句子:“态浓意远淑且真,肌理细腻骨肉匀。”(《丽人行》) v@]SddP,?  
W!$U{=  
  到了中唐以后,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,已有合二为一的趋势,导致它们结合的文化主题是悼念先人,慎终追远。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《清明》诗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在诗中,紧挨着清明的寒食节未被提及,而本属寒食节的悼念意蕴却挪到清明节了。 ' ds2\gN  
F m:Ys](  
  民俗本来就是随时代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,民俗节日也如此。明清以后,上巳节和寒食节一样也渐渐远离世俗生活而去,而它那与水、与洗濯相联系,除旧图新,踏青寻乐的意蕴以及诸多的节日事象,也同样纳入了清明节。于是,今天我们所过的清明节,便成了一个既愐怀追思先人,崇敬感恩,又热烈拥抱明媚春光,亲近大自然的文化积淀丰厚的日子 AM=> P 7  
6fw7\u  
我是一名老同志 老会员
离线我爱奉磊

发帖
1588
银子
13140
威望
3265
贡献值
106
好评度
75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2008-04-05
     
除了你,我还能爱谁?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温馨提示:新注册账号只有回复帖子权限,回复5个帖子即可发表主贴。
 
上一个 下一个